|
馮溥(1609-1691),山東青州益都人,字孔博,又字易齋。馮溥出生于一個詩書世家。他的六世祖馮裕,官至貴州按察司副使;高祖父馮惟訥,官至江西左布政使,光祿寺卿;其父馮士衡,恩貢生,官至浙江孝豐縣知縣。馮浦天資聰慧,自幼便跟隨父親學習詩文,練習書法。家人對其也抱有很大的期望。
隨著年齡的增長,再加上外祖父的嚴加管教,馮浦也開始逐漸懂事,8歲的時候他就能讀懂《左傳》及秦漢以下的古文。年齡稍大后,便博覽群書,窮極經史。凡天文地理、兵書圖緯也無不涉獵。18歲時,馮浦參加童生試。便以優異的成績考中秀才。
面對鄉試的數次失利,馮浦并沒有氣餒,而是更加發奮讀書。但就在這時家中一場變故,使他的科舉之路只能暫時中斷。
這時的馮浦為了幫助父親洗脫罪名,常年往返于青州與京師之間,申訴辯白。直到崇禎十一年此事才得以解脫。這一年,馮溥已經30歲了。次年,已過而立之年的馮溥終于考中了舉人。但這時的明王朝已是窮途末路,五年后,京城被農民起義軍攻破,走投無路的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檢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,明王朝終結,清朝入主中原。馮溥在明朝讀書求仕的路途也被終結。直到順治二年清朝開科取士,馮溥才迎來了機會。
開科取士,則讀書者有取仕之望,而從逆之念自息。為了穩定統治秩序,清朝匆匆開科取士,順治二年,北方數省舉行鄉試,錄取了清朝首批舉人,次年舉行會試,產生了首批進士。
命運跟馮溥開了個玩笑,按照明清時期的規定,會試一般為三年一次,所以按照常理馮溥不得不再等三年。但是由于當時清朝立足未穩,急需大量人才,所以在第二年又增加了一次會試。這一年馮溥再次進京參加補殿試,終于考中進士。隨即他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。次年,40歲的他被授予編修一職,開啟了司經局洗馬兼修撰、國子監祭酒的從政之路。
1657年,馮溥被升為秘書院侍讀學士,直講經筵,實際上就是皇帝的輔導老師。順治皇帝在聽了馮溥的講經后,大為贊賞,曾對大學士范文程等人說:“朕視馮溥,乃真翰林也!
馮溥在高層權力之爭中,極為小心謹慎。1662年,九月,康熙皇帝即位。54歲的馮溥遷任吏部左侍郎。在此期間他勤政謹慎,兢兢業業,且非常低調,對滿族大臣也是十分尊重,因此深得皇帝倚重。但這時因他要辦理父親遷葬事務,不得不請假返鄉;丶乙蛔【褪侨,到康熙五年也就是1666年,馮浦才回到京城,繼續擔任吏部左侍郎一職。而當時的康熙皇帝幼年登基,鰲拜等輔政四大臣專擅朝政,驕橫跋扈, 鰲拜等滿族大臣想要控制地方督撫,打算每省另派大臣二人,設公廨于督撫衙門之側,對地方督撫實行廉察監督。此事由滿族尚書阿思哈與侍郎泰必圖提議,而馮浦認為此事不妥,立即上書勸諫。
清朝的吏部選官規定年限,有很多弊端。馮溥主張選官授職,不應僅按資歷,而應重視對其真才實學的考察。同時,他還堅持官員任用紀律。當時清廷的盛京缺工部侍郎,但人們都不愿到此處為官,十幾天的時間,三易其人。馮溥上書皇帝說:“皇帝一言九鼎,不應經常反復。在下旨之前要十分慎重,下旨之后就不能輕易改變!
康熙七年(1668年),為官端敏練達的馮溥升任左都御史,官居“都憲”。左都御史為都察院的正堂,負責對全國官吏的檢察、糾劾,遇有重大案件,會同刑部、大理寺定讞,職權很重。馮溥在任職期間,對清朝的一些刑法也進行了改革。
康熙八年(1669年),江南發生捕役誣陷良民,嚴刑拷打,致死人命一案。馮溥向朝廷建議,為使百姓安居樂業,應當省刑、薄稅。
康熙九年也就是1670年,馮溥升任刑部尚書。次年二月,授文華殿大學士,入內閣參贊機務,成為“閣老”,履行宰相職責。此后,馮溥更加勤勉。雖位列正一品,但他“以用為藏”,不負皇帝的信任和重用,對軍國大事提出了許多極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。馮浦位居宰相之后,選拔治國人才就成了他的第一要務。馮溥先后兩次擔任會試主考官,他還遵康熙詔令,舉“博學鴻儒”,直接從現任官吏中選拔有學問的成為皇帝近臣。
從康熙十年到二十一年,馮溥擔任內閣大學士12年,但他很早便以衰病為由,上書乞求退休?滴醯蹍s說:“你才64歲,談不到衰老,等到70歲時再退休吧!”此后不久,發生了三藩之亂,軍務要緊,馮溥也不敢復言乞休。三藩之亂徹底平定,馮溥也70歲了,再次請求致仕,皇上仍然挽留。直到康熙二十一年秋,皇帝才下詔允許馮溥致仕,加官太子太傅。臨行前,康熙皇帝御筆題詩相贈:環海消兵日,元臣樂志年。草堂開綠野,別墅筑平泉。望切巖廓重,人思霖雨賢。青門歸路遠,遺興豁云天。詩中飽含著皇帝對自己信任的臣僚依依惜別之情。
馮溥退隱青州之后,馮溥因在北京有萬柳園,于是取無獨有偶之意,將自己原有的宅院擴大。購買了當時衡王府的東花園,并聘請了當時著名的造園家張南垣進行設計。建成了現在的偶園。馮溥在偶園筑假山,樹奇石,建起了佳山堂,著述會友,馮溥在偶園中度過了十多年的悠悠歲月。
據清咸豐《青州府志》載:馮溥既歸,辟園于居地之南,筑假山,樹奇石,環以竹樹,曰偶園。記載中所說的假山便是現在存在于偶園中的疊石假山。
馮溥曾任庶吉士、編修、宏文院侍講學士、吏部右侍郎、刑部尚書等職?滴跏暌簿褪1671年被授與文華殿大學士,任職內閣12年。在為官方面,馮溥多次提出富國安民的良策,被清朝順治帝稱為真翰林,在康熙年間成為輔弼重臣,就文學成就而言,不在其詩文曲賦,而在于他培養簡拔人才,為清初詩文復興,做出了貢獻。即使退居家鄉之后,還為人們留下了一座傳承百年的偶園。
馮氏家族自明朝正德至清朝康熙二百余年間,文人輩出,連續七代人中有進士,其家族成員仕途顯赫,有八人在正史中有傳,馮氏自馮裕奠基后,其后世子孫科第蟬聯,文學、理學、史學、醫學諸領域成就卓越,家族聲望日益提高,家族規模不斷壯大,成為山東地區跨越明清兩代,影響深遠的名門望族.
|
|